少年“嘉”梦,未来可期

日期:2019-02-25作者:会计与金融学院 陈碧琪 摄影:资料图/林承超 卢之华 朱鲜艳 刘燕玲 来源:“校庆杯”征文大赛获奖作品选登


  循着两年前的记忆,仿佛入学就在昨日。依山面海而建的校园,在初见之际,便深深地吸引了我的目光。
 
  我喜欢大海的深邃,而来到“嘉园”,让我第一次有机会离海如此之近。远离了深居内陆的家乡,只身一人来到陌生的沿海城市,兴奋之余也不乏忐忑与不安。但是踏入“嘉园”的那一刻,望着身旁的同级生,听着热心学姐的寒暄,我顿时安心了不少。尽管素未谋面,但这里却给我一种前所未有的亲切感。
 
  我的大学生活就这样在“嘉”开始了。
 
  新的学期里,有欢声笑语,也有苦涩的回忆。当新鲜感逐渐褪去,每天机械地随着人流穿梭在教学楼与宿舍之间,我的心里有种难以言喻的失落与迷茫。没有了高中阶段的压迫感,没有繁重的功课,时间突然变得宽裕起来。而这样突如其来的“自由”,让我有些不知所措。随心所欲,轻松自在,这就是我曾经所谓的“自由”。然而两年的大学生活却颠覆了我之前对“自由”的定义。
 
 
  一次偶然的机会,我加入了校晨读队,有机会领略清晨六点多的校园。黎明时的校园是恬静的,道路上依稀行走着带着耳机的同龄人,路旁修剪草坪的阿姨为清晨送上一丝青草的芳香,曙光将沉睡的校园唤醒。清晨的“嘉园”,安静却不安逸。一群上进的人,捧着不同的读物,听着不同的英语听力,整理着各自的学习资料;一群热血的人,喊着齐刷刷的口号,乘着他们热爱的龙舟,用船桨在平静的湖水中划出阵阵波澜。在这样的氛围之中,仿佛大家都有着用不完的力气。
 
  正是湖畔的这样一群“嘉”人,让我重新思考“自由”一词的定义。他们沉浸在自己的世界,无拘无束;他们在目标的指引下,拥抱着生活。我很羡慕这样自由的感觉。尽管大家目标不一,但是跟这样一群人一起,即使素不相识,也不会感到孤独。我喜欢“嘉园”,不仅是因为她陪伴了我两年,更是因为她让我明白自由不是放纵自我,自律之下,才有自由可言。

资料图:转专业咨询会现场

 
  不仅是“嘉”人们追求自由,“嘉园”也想方设法地为我们创造自由之所。在这里,转专业的成功率相对其他大学是较高的,这样的制度给了更多有能力的同学自由选择的机会。在这里,有特色的课后答疑制度,方便学生的同时也使师生关系更加融洽。在这里,只要你足够优秀,学校都会积极给你施展的平台;在这里,只要你想进步,学校都会尽可能给你提供最优质的教学资源。这一切,都是“嘉园”“以学生为中心”理念的体现。但是自由之所并不意味着随心所欲,学校给予“嘉”人自由的空间,同时也严格遵循着“立德树人”的原则,所以才有了对诚信考试的大力提倡和对作弊严肃处理的举措。
 
  正是这样的“嘉园”,用两年的时间告诉了我自由的真谛。自由也许就是在自己喜欢的地方,做自己喜欢的事,念着自己想要达成的目标,努力成为自己想要成为的人。自由是一种积极生活状态,不是漫无目的,无所事事,而是你在确认了自己的人生目标之后,用自己喜欢的方式,去追寻自己渴望的未来。
 
 
  我深爱着这样的“嘉园”,是因为她也像我一样,深爱着这里的“嘉”人。每当毕业之际,这里的“马拉松式”毕业典礼都会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——每位毕业生都穿上学位服,上台接受院长拨穗正冠。尊重与祝福,这就是“嘉”能给予他们最好的礼物。
 
  在这样一所大学里,我感受到的是自在、尊严与力量。灵活的选课制度,优越的住宿条件,良好的学习氛围,创新实践的教学理念,我们在这样一所大学里,活出自我。
 
  如今,我已经在这里度过了两年的时光,而“嘉”,也即将迎来她的十五岁。十五岁,正值少年之际,意气风发之时;十五岁的她,勇于创新,追求卓越;十五岁的少年,定会“厚积而薄发”。终有一日,少年会成长为精英,翱翔于苍穹。少年“嘉”梦,未来可期。
 
  (注:文章略有改动,本文为“校庆杯”征文大赛优秀奖作品。)
 
  编辑:传媒中心 孙雪